特稿 /
5 全面推动翻译教育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25 年年会上的讲话 于涛
理论研究 /
8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译论: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的理论同构 甘露
17 概念史与翻译学的双向互动:概念翻译史研究的跨学科路径 朱一凡
24 译入与译出的差异:研究途径和启示 王建国
译史纵横 /
30 翻译文学经典的生成——以外译文学经典《吉檀迦利》为例 罗铮
39 汉学家金守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译研究 刘岚
译介研究 /
47 王维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 毛志文
翻译教学 /
56 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翻译职业能力的多元同构 杨志亭
63 面向课程思政语块化口译的语料库教学实践研究 李洋 汪虹
译家研究 /
71 翻译与语言的民族性——雷慕沙中国文学翻译思想研究 唐桂馨
79 通译古今,通力求信:李治华中国文学法译研究 吴天楚 高方
翻译评论 /
87 宋兆霖汉译狄更斯小说的翻译策略评析 吴笛
95 试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去字梏”——以巴尔扎克《搅水女人》傅雷译本和高名凯译本为对比 宋学智 张若强
行业研究 /
105 中国法庭口译职业化:历史与现状 戴嘉佳 张威
学术视点 /
114 中国文学外译的适应路径研究 杨仕章 师慧敏
翻译技术 /
122 大语言模型翻译的认知特征及其发展变革路径探讨 戴光荣 黄宝婷
书刊评介 /
131 重描译者行为批评一体化图景——《译者行为批评应用研究》述评 韩淑芹
学术访谈 /
137 英译诗僧寒山:和合、佛道、禅意与英韵——《寒山诗》英译者赵彦春教授访谈录 华静 赵彦春
学术争鸣 /
143 立法术语翻译的规范对等原则——以三对行政法术语英译为例 万立
实践探索 /
150 伊博恩英译《救荒本草》中植物文化术语的识解效度研究 王烟朦
157 以创造性写译提升中国传统戏剧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 张晰綪
165 双数成语的认知理据与英译原则 陈友勋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译文评析 /
172 翻译中的平衡艺术——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阿汉互译评析(2024) 王佳
176 文学翻译的相对自由阐释与学术翻译绝对原则依循——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葡汉互译评析(2024) 黄琳 雷思蒙
自学之友 /
180 金融“活水”当长流(王浩) 蔡力坚 译
182 AI 工具在翻译中扮演什么角色 蔡力坚
词语选译 /
188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中英对照摘编)
191 英文摘要 /
本期论文摘要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译论: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的理论同构
甘露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作为独立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翻译学,在中国的起步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译学的集中引介与传播。然而,具备自我意识的中国译论的兴起则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本文从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建构出发,考察中国翻译研究兴起的世界文学理论背景以及中国译论与世界文学的理论同构可能性,探讨作为理论范式的“翻译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路径的可能性。
概念史与翻译学的双向互动:概念翻译史研究的跨学科路径
朱一凡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概念史和翻译学不约而同关注概念翻译的问题,其起因分别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翻译学的文化转向。然而,概念史研究中时常呈现的翻译失语现象遮蔽了其中的翻译问题域,因而需要翻译转向,即把翻译中建构起来的概念对应关系置于跨文化概念史的视野下,研究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表征和作用。本文借概念史研究的方法,解码概念翻译中蕴含的社会新知和思想观念生发、协商和接受的历史,从而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译入与译出的差异:研究途径和启示
王建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汉英译入与译出研究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策略决策有直接相关性,也对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和汉英对比研究能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汉英两条基本差异把当前的译入和译出比较研究划分为两类:界限意识强弱的比较研究和前瞻意识强弱的比较研究,指出当前译入和译出的研究表明,译入的界限性或译者的界限意识和前瞻意识更强,并认为译入和译出比较研究的发展途径是:综合和解释当前译入和译出的研究成果,发现更多的译入和译出的差异,应用译入和译出的研究成果去推进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质量评估、汉英对比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译者选择模式参考。
翻译文学经典的生成——以外译文学经典《吉檀迦利》为例
罗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本文以翻译文学经典《吉檀迦利》的生成为例,综合考察文本翻译、译文原文和译语诗学三者间的诗学关系、译文与译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关联三大方面,探究《吉檀迦利》这部当时在印度名不见经传的孟加拉语诗集,英译文为何能成为西方经典。研究表明,翻译文学经典《吉檀迦利》的生成,虽涉及翻译中的文本改写、20世纪初英语世界的诗学?;?、英语读者对印度文学文化的异域想象和文化误读、异质性印度诗学的译入等诸多方面,但翻译过程中泰戈尔在异质性印度诗学和英语诗学间的协调与融通,是使《吉檀迦利》成为翻译经典的最关键因素。
汉学家金守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译研究
刘岚 陕西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
摘要:20世纪30年代,汉学家金守拙翻译了大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英语世界得以发表并几经转载,为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考证金守拙英译活动的若干细节,并通过文献整理与文本细读,考察其英译轨迹、英译特色与英译动因,发现译者在深度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倾向于显化原文中的革命思想、深化对女性物化思想的批判以及浅化复杂文化概念,以呈现思想性与可读性并存的译文。
王维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
毛志文 武汉大学
摘要: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汉学家们常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起并列为唐代三诗人。本文就大量史料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探寻俄罗斯汉学家们对王维及其诗歌研究的观点与视角,描绘百年来王维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的总体特征,考察其与俄国白银时代的象征主义、意象主义以及传统宗教哲学的相互影响,最后从自然与宗教层面廓清王维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两种形象。
翻译与语言的民族性——雷慕沙中国文学翻译思想研究
唐桂馨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雷慕沙中国文学翻译思想是在19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其个人智慧与西方学术传统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呼应了洪堡特学说的“语言世界观”,通过语言的民族性来阐释翻译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探索语言民族性在翻译中的表现途径,以此研究翻译中国文学的策略。本文拟通过梳理雷慕沙与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之间的学术联系和分歧,考察雷慕沙中国文学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探明西方早期专业汉学家译介中国文学的时代语境和发展规律。
通译古今,通力求信: 李治华中国文学法译研究
吴天楚、高方 南京大学
摘要:李治华是毕业于里昂中法大学的翻译家,对中国文学的法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借助一手文献,考察李治华的中国文学法译活动。李治华以“爱、恒、选、时”的翻译理念为指导,不仅译介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为法国读者呈现了巴金、姚雪垠、戴厚英等中国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在翻译实践层面,李治华以信为本的翻译原则与翻译家精神,为当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宋兆霖汉译狄更斯小说的翻译策略评析
吴笛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著名翻译家宋兆霖在翻译狄更斯小说方面的突出成就,认为狄更斯小说的翻译以及相应的主编《狄更斯全集》是宋兆霖翻译生涯中的最后的辉煌和重要的学术贡献。在翻译理念方面,宋兆霖追求的是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同等效果”;在翻译技巧方面,宋兆霖擅长于细腻敏锐的词语领悟与技艺娴熟的结构处理;而在翻译风格方面,宋兆霖的翻译追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采,同时又没有生硬牵强的痕迹,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喜爱。
试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去字梏”——以巴尔扎克《搅水女人》傅雷译本和高名凯译本为对比
宋学智、张若强 吉林外国语大学
摘要:文学翻译不能机械照搬词典上的释义而过滤掉一个作家写作风格的独特性。要想译巴尔扎克还他巴尔扎克,似应在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的过程性实践与研究中,从“去字梏”这个基础入手,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最基本的文字转换问题。本文从“去字梏”的必要前提、重要环节和其“自由王国”三个方面,通过巴尔扎克《搅水女人》的傅雷译本与高名凯译本的对比分析,对傅雷“神似”翻译观主导下的翻译实践做出新的解读。
中国法庭口译职业化:历史与现状
戴嘉佳、张威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我国涉外法治建设,通过史料挖掘、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中国法庭口译职业化现象展开描述和分析。在职业性质层面,我国法庭口译职业介于“准职业”和“形成的职业”之间,制度建构是当前法庭口译职业化的核心任务;在主体评价层面,相关利益群体对法庭口译职业化的评价存在两极分化;在演进道路层面,中国法庭口译职业化走的是一条自生自发、需求驱动、资源依赖的道路。未来需要提炼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去推进和保障法庭口译职业化发展。
中国文学外译的适应路径研究
杨仕章、师慧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
摘要:翻译学界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讨论,既存在理想译法与现实做法的碰撞,也存在所论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类型较为单一的不足。在将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视野由单一的英译研究拓展到俄译研究后,可以发现忠实性的坚守与本土化的遵从并非不可调和,译语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无疑会要求译者对原作进行不同方式与不同程度的适应。基于小说《骆驼祥子》英译本与俄译本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指出,翻译学界热议且几乎认定是翻译适应必然方式的改写,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外译的实际情况,翻译适应的基本路径既有改写也有变通,二者的选择及调和比例取决于译语语言—文化环境本身。
大语言模型翻译的认知特征及其发展变革路径探讨
戴光荣、黄宝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的迭代更新和广泛应用为翻译行业、翻译流程和翻译人员带来深刻变革。本文从人工智能哲学层面,探索大语言模型在翻译认知层面的表现、问题与发展路径,为人工智能翻译质量的提升提供新视角。
伊博恩英译《救荒本草》中植物文化术语的识解效度研究
王烟朦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植物学经典《救荒本草》中的术语是文化身份鲜明和认知抽象度高的概念符号。在翻译书中的植物文化术语时,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增加的语境信息有利于精准识解,但措辞聚焦于科学知识和突显纪实性,并按照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转换认知视角,实则让他们获得了迥异于源语的体验效果。这既源于汉英语言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又服务于伊博恩的救荒人道主义国际立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传统植物文化术语的翻译要努力以认知等效为原则,从而促进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同情理解。
以创造性写译提升中国传统戏剧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
张晰綪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是全面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吨泄非适铝坊允椤返耐庖胂钅渴桥浜瞎摇跋褚粝瘛惫こ趟舳奈幕庖牍こ?,是推动中华传统戏剧文化走向世界的切实行动。本文以丛书中笔者主译的《珍珠衫》《庚娘》二册为例,讨论其中场标题、道白引导词、诗歌元素及修辞手段四个方面的英译处理,多方面阐述创造性写译在文化外译实践中的运用与效能,为提升传统戏剧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添砖加瓦。
双数成语的认知理据与英译原则
陈友勋 重庆文理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双数成语是中文里存在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然后结合数字在这些成语中的基本功能和衍生意义,将其分为计数型、联想型以及计数-联想型,并认为认知经济原理是导致语言表层出现这些形式差异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译者要严格区分数字在构造成语时的不同认知侧重(“重虚”还是“务实”),并相应采取直译、意译或套译等具体方法,才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较为妥善地保存并传播双数成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特征。
翻译中的平衡艺术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阿汉互译评析(2024)
王佳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再编码过程,需要译者在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下引发与原文相似的情感反应或认知效果。本文基于对2024年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阿汉、汉阿的参赛译文分析,聚焦翻译过程中的平衡艺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平衡直译与意译、文学性与文化性,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适应性等策略,实现汉阿互译文本的高质量输出。
文学翻译的相对自由阐释与学术翻译绝对原则依循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葡汉互译评析(2024)
黄琳、雷思蒙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摘要: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葡、葡汉试题文本差异较大,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的策略亦不相同,针对本届汉葡赛题,本文将首先分析文化负载词的多重阐释的可能性,针对文章中的文学性句式的翻译,译者展现主体性表达的“创造性叛逆”可为译文赋予新质活力。针对葡汉赛题,本文将借助孙周兴(2013)提出的关于学术翻译的“语境原则”“硬译原则”“统一原则”和“可读原则”评析此次大赛葡汉语对的参赛译文。